COMPANY

媒体报道

七十载初心更坚强军路无畏征程

更新时间:2019年10月01日 17:16


1951年4月17日,随着《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这份文件的颁发,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宣告诞生。在这份决定中,同时还对航空工业成立之后一段时期内的主要任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全力保证中国空军所有飞机和发动机的修理及飞机零件、配件和工具的制造,尔后再逐步向飞机装配及制造方向发展;航空工业管理局接收工厂后,及时承担空军的飞机修理和零件供应任务,并按经济核算制原则办理。

5月16日,也就是航空工业诞生一个月之后,航空工业局开始接收空军所属的16个修理厂,这16个修理厂的交接工作在9月14日全部完成,并经航空工业局重新编号命名。

从空军转接而来的16个修理厂,成了航空工业最初的家底,而此时的人民空军已经在朝鲜战场上浴血拼杀了半年之久。航空报国、强军首责,这份在战火中凝结而成的初心和使命,更是j9九游会工业最闪亮的本色。

自诞生以来,航空工业始终坚持航空为本,把保军强军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紧围绕军事斗争和军队战略转型的需要,充分把握航空装备研制规律,推动装备发展从“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向“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转变,实现了对世界先进航空工业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同台竞技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修理、测绘仿制到自主研制再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修理 我们的第一步

1951年5月17日南昌飞机修理厂成立,当时主要承担的活塞式飞机修理任务;6月29日,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成立,承担喷气式发动机的修理任务;10月1日,株洲航空发动机修理厂成立,承担活塞式发动机修理任务。到1951年底,航空工业局所属的企业已经有13个,总计完成了70架、348台发动机的修理工作。到1953年,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航空工业在整个抗美援朝期间总计完成了超过900架飞机、4000台发动机的维修工作。

随着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启,航空工业在开展飞机和发动机等维修工作的同时,下属的工厂开始积极尝试自行制造飞机零部件。另外, 飞机工厂、发动机工厂、配件厂等建设工作也在快速推进,为国家即将到来的建设大潮做好准备。

1954年7月3日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教练机在南昌飞机厂首飞成功,7月20日初教5正式通过国家鉴定,确认该机试制成功。8月26日, 初教5飞机被批准成批生产,j9九游会工业成功地迈出了从修理走向制造的第一步。8月18日,株洲航空发动机厂试制的新中国第一种航空发动机——爱姆-11型活塞式发动机试制成功,并在一个月之后获准投入批量生产。

从修理到制造,注定了j9九游会工业初创时期的每一步都更为艰苦。在成功制造了初教5和活塞式发动机的同时,航空工业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积极筹划喷气式战斗机的制造,我们必须紧紧跟上世界航空发展的大趋势,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抛弃。1954年8月,沈阳飞机厂根据当时苏联专家的建议,开始采取分步推进的方式制造喷气式战斗机,即第一阶段以苏联供应的5架飞机部件,装配成飞机, 锻炼总装技术,5架飞机全部交付给空军;第二阶段以苏联供应的4架份组合件装配成部件,再进行初装、总装,学习初装技术,装配4架飞机; 第三阶段以苏联供应的零件装配成组合件,再经过初装、总装,学习铆接装配技术;第四阶段用苏联和国内供应的原材料,自己制成零件后,装配成飞机,掌握全部制造技术。对于当时的航空工业来讲,这种模式将不同制造过程同时展开,缩短了米格-17的试制周期,而且便于培养成套技术力量,保证产品质量。

1955年7月19日, 我国制造的第一架喷气歼击机——歼5首飞成功,9月8日,歼5飞机经国家鉴定验收试制成功,可以进行成批生产, 交付部队使用。歼5的制造成功,不但使人民空军开始装备国产喷气式战斗机,也使j9九游会工业正式迈入了喷气时代。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会制造 更要能研制

从创立到完成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航空工业用了3年的时间;而第一次自主设计的尝试,我们走完全程只用了2年的时间。1956年8月2日,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开始组建自己专门的设计机构,培养自己的飞机设计队伍。这个设计室在成立一个多月之后,就提出了设计我国自己的喷气式中级教练机的建议,这就是后来的歼教1飞机。

1956年10月, 歼教1飞机的设计工作正式开始,11月完成数个初步方案的设计。1958年7月24日, 歼教1的第一架样机“101号”机完成总装,从发完生产图纸到首架样机总装完毕,只用了不到100天的时间。1958年7月26日, 时任空军作训部部长的于振武驾驶歼教1完成首飞,新中国自主设计研制飞机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当时间进入20世纪60年代, 美苏等发达国家的空军开始相继装备以两倍声速、导弹攻击为特征的第二代战斗机,而我国空军大量装备的歼6战斗机与前者相比存在着很大的技术差距。

军队的装备需求,迅速转化为航空工业的行动。1961年8月3日, 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设计研究所(飞机设计研究所)在沈阳正式成立。1962年5月,上级下达了关于组织对米格-21进行技术摸底的指示, 摸透米格-21成为六院一所建所后的第一项重大任务。1964年年初, 第一阶段摸透米格-21飞机的技术工作胜利结束,六院同意一所在以主要力量继续进行摸透、仿制米格-21飞机的同时,抽出部分技术力量进行新机方案的探讨研究。1964年10月,关于新机的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得以明确:最大飞行速度马赫数2.2, 升限20千米,高空高速是那个时代主力战斗机的显著技术特征。歼8飞机的研制由此开始。

1965年底,歼8零批飞机试制工作开始。1968年6~7月, 歼8试验机01、02架相继完成总装。1969年7月5日,歼8飞机成功实现首飞,也正式宣告我国不能研制高空高速战斗机的历史正式结束。

1980年3月,航定委批准歼8白天型设计定型,在这之前,歼8飞机累计飞行1025个起落、663个飞行小时。1986年2月,歼8飞机生产定型。1985年7月,歼8全天候型设计定型,前前后后经历了21个寒暑春秋。歼8飞机的成功研制, 开启了航空工业自主研制高空高速歼击机的新纪元,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流程,全面实现了中国第二代歼击机的自主创新研制和持续技术进步,为后续航空主战装备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image.png


战机换代 加速超越

1978年,改革开放春雷炸响。当我们打开国门,发现航空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拉大。把握世界航空工业发展的大趋势,用新装备的研制牵引航空工业的发展刻不容缓。歼10飞机项目,带着空军对新一代航空装备的无限期望,背负着航空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压力正式上马。研制出适应2000年后作战环境、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飞机;建立第三代飞机研制、专业配套的先进歼击机研制基地;培养一支素质好、技术精、作风硬的航空科技人才队伍,党和国家以及主管部门为歼10项目制定的这三个目标,哪一个都有千钧之重。

以宋文骢为代表的航空工业科研人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确立并攻克了近距耦合的鸭式气动布局、全权限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和数字化设计/制造等四大关键技术。在国内数十个厂、所、院校的大力协同下,各项研制工作高度平行交叉作业,科研攻关与原型机研制同步推进。1998年3月23日,歼10飞机原型机01架一飞冲天,首飞成功。

歼10飞机首飞成功后,上级机关做出重大决策,提出“加快试飞、加速定型”方案和部队“领先试用”的重大创新举措,创造了国际上三代飞机定型试飞不摔飞机的纪录, 推进了飞机定型的进程。在研制全线的拼搏下,开创了当年定型、当年批量装备部队的先河。

歼10飞机设计定型列装部队后, 根据装备需求和军事变革不断发展, 先后完成了歼10飞机双座战斗/教练机、歼10A飞机研制,较快地装备了我国空海军部队;改进研制的歼10B、歼10C具备了出色的多任务能力。

歼10系列飞机的研制成功,实现了从引进、消化吸收、改型研制到独立自主研制的跨越,使我国航空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带动了我国国防工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极大增强了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实力,对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歼10系列飞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空军的主战武器装备实现了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的跨越,使我国空军装备水平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极大地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并为第四代飞机研制提升了工业基础、夯实了技术储备、培养了创新型人才,积累了管理经验,积蓄了后发力量。

1998年,对于新中国的航空工业来说是捷报频传的一年。1998年12月14日,经历了立项之初的多次反复,我国自主研制的“飞豹”战斗轰炸机终于成功首飞。

“飞豹”是我国第一架在没有原准机参考的情况下完全自行设计的飞机,使j9九游会工业实现了从测绘仿制到自行设计的历史性跨越; 同时,它还是我国第一个抛弃传统的苏联研制规范、大胆采用美军标研制的先进飞机,为以后的型号研制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科研人员在型号研制过程中探索出的多外挂总体气动布局优化设计技术、小轮距“外八字”式机身起落架设计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也使中国飞机设计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1999年,“飞豹”飞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交付部队之后成为空军以及海军航空兵的主力作战飞机。

2011年11月11日, 歼20成功首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研制第四代战斗机的国家。1974年,美国研制的F-16战斗机完成首飞,1997年,美国F-22战斗机首飞,这之间经历了23年;1998年, 我国研制的歼10战斗机成功上天,2011年,歼20实现首飞,完成这个跨越我们用了13年。F-22从首飞到装备部队,用了8年,歼20从首飞到装备部队,我们用了6年。

2016年11月1日, 在珠海航展开幕式上,歼20双机同时起飞, 从航展上空呼啸而过,这是歼20首次公开亮相。在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式上,3架中国空军歼20组成箭形编队亮相,这是该机首次以战斗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

2017年9月,国防部在例行记者会上对外宣布,歼20飞机已经列装部队,试验试飞工作正在按计划顺利推进。2018年2月,国防部对外宣布歼20战斗机正式列装空军作战部队,向全面形成作战能力迈出重要一步。歼20列装空军作战部队, 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完成第四代战斗机技术论证、设计研发、验证机制造与测试、定型生产、投入服役全过程的国家。

2018年11月11日,在第十二届中国航展期间的“空军开放日”上, 歼20首次以4机编队出现在公众面前,并且有2架飞机同时打开内置弹舱,震撼全场。


陆基到海基 有人到无人的跨越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进入21世纪中国海洋方向面临的威胁及军事斗争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同时周边国家开始大量装备第三代陆基战斗机及舰载机,这些第三代战斗机具有机动性高、航程远、载弹量大及作战能力强等特点,且逐渐形成一定规模。

回望国内,海军航空兵的主战装备虽然已经开始向第三代迈进,但是这些战斗机全部都是陆基作战,要保护我国广袤的海洋国土,或者从海上发起跨洋纵深打击仍然显得力不从心。当国家决定为海军发展航母装备的时候,航空工业必须有能力破解新的时代命题——研制海基主战装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关于发展航空母舰的重大战略决策,2003年,相关单位正式确立了舰载战斗机的研制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研制思路。航空工业开始了由研制陆基装备向研制海基主战装备的跨越。

考虑到舰载战斗机技术复杂,且国内首次研制,技术储备和工程经验均有限,为实现飞机上舰,达到设计定型并开始装备部队的目标,航母舰载战斗机的研制充分利用了国内现有条件,以突破舰载关键技术为主线, 突出研制工作的重点,确保了按时完成研制任务。

2009年8月31日,我国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代舰载机歼15顺利实现了陆基首飞;2012年11月23日, 歼15在辽宁舰上实现首次着舰和舰上起飞。

舰载战斗机研制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新技术多,探索性强、风险极高,跨行业协作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舰载战斗机研发流程、标准规范体系、机舰适配性试验/试飞方法、飞行员培训等方面的经验和基础几乎空白。对j9九游会工业而言,歼15的研制,没有研制规范和技术体系可遵循,也没有设计基础和使用经验供参考,是一次从零开始的突破。航空人以自主创新为剑,斩断技术难题的荆棘,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铸造出靡坚不摧的海天利剑。歼15的研制是一项开疆拓域、由陆地走向海洋的伟大工程。

2018年,歼15飞机以辽宁舰为平台实现了诸多第一次:第一次走向南海;第一次赴香港参加解放军进驻香港20周年的庆祝活动;第一次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 第一次参加航母编队实弹射击演习; 第一次穿越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截至2019年初,歼15飞机完成了航母昼/夜间起降和加受油、特技飞行、仪表导航、编队、实弹攻击等训练科目,并随航母完成复杂海况作战训练, 已形成作战能力。

无论是对于产业体系,还是部队装备建设,直升机的重要性都在日益增加。直升机产业的快速发展弥补了陆军在空地一体化、远程机动、快速突击、特种作战等方面的能力短板, 有效支撑了陆军由区域防卫型向全域作战型、由平面陆军向立体陆军、由大陆军向强陆军的转变。陆军航空兵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长,“飞起来的陆军”呼之欲出。在海上作战方面,直升机与航母编队或其他大型舰艇构成系统作战体系,执行反潜、反舰、侦察、搜救、运输、两栖突击、机载预警、电子战及水雷战等多种任务,成为各海洋强国着力发展的重要装备。随着我国航母的发展,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开发,人民海军不断加快走向深蓝的步伐。航空工业直升机以军事需求为牵引,通过新机研制和改进改型,抢占舰载直升机装备发展制高点,积极满足海军开展军事斗争准备的使用需要,在舰载直升机技术发展和产品研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在现代战场的大量使用,必然加速无人机系统战场角色的演化,从最初的靶机向侦察、以及察打一体发展,未来还将出现用于战场保障的无人机系统,包括无人僚机以及无人空中加油机等。

我国在无人机领域起步较早,与世界各国无人机几乎同时起步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的无人机发展道路。由航空工业研制的“翼龙”、AV500等无人机系统,使航空装备开始从有人向无人跨越。作为中空长航时察打一体化多用途无人机系统,“翼龙”具备高性价比、长航时、多用途、好使用、易扩展等多重显著特征,适用于军用、警用及民用领域,可以满足探测、侦察、监视和打击等多种任务需求。“翼龙”I无人机系统是航空工业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研制的中空、长航时、侦察/打击一体化多用途无人机系统。“翼龙”Ⅱ是在翼龙Ⅰ无人机系统基础上研制的一款中空、长航时、侦察/打击一体化多用途无人机系统,可执行侦察、监视和对地打击等任务,经扩展可执行情报收集、电子战、搜救等任务,适合于军事任务、反恐维稳、边境巡逻和民事用途。


补齐战略空军的短板

预警飞机就是装有远程警戒雷达,主要用于搜索、监视空中或海上目标,指挥引导己方飞机执行各种作战任务的特种飞机,它可以凭借强大的侦测力量和信息处理能力,将来犯之敌尽瞄眼底,更能指挥协调空中作战和精确打击,被誉为现代战争的“兵力倍增器”,是现代化战争中作战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一体化、信息化作战的必备武器,一直是各军事强国着力发展的重点。

其实, 中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空中预警机的概念研究, 这应该是我国空中预警体系建设的发端。20世纪70年代,我国制造出了以图-4为搭载平台的“空警一号”, 但该机的技术水平有限,无法用于实战。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到西方封锁,中国始终没有办法引入先进的预警机技术。后来,国家终于做出决策,自主研制大型空中预警指挥机。21世纪初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威胁下,在捍卫国家主权、保护国家利益和资源安全的重要使命下,中央领导就研制预警机做出明确指示:“研制部门要争口气, 否则迟早要被别人‘卡脖子’。”

就是凭着这种为国家争气、为民族争气的拼搏精神,航空工业联合电子工业领域的单位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大型预警机的研制重任。中国人自行研制的大型预警机, 将对空预警机和对地侦察机的双重功能融于一身,是一款“空地海并重”的预警机,其战术性能和技术性能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空警2000实现了载机首飞,随后完成全状态首飞并交付部队使用,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能够独立研制大型战略预警机的国家之一。大型预警机的研制与交付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少数有能力研制大型预警指挥机并形成装备的国家之一。它改变了我军作战指挥模式单一的状况, 形成了地面指挥与空中指挥相结合的指挥方式,大大提高了我军装备体系的作战能力,实现了我军信息化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

在空警2000技术的基础上,空军和国内相关单位继续向纵深发展, 又研制了空警200等型号的预警机, 尤其是根据应对新世纪威胁的需要, 采用了数字雷达技术,发展出第二代空警500预警机,将中国预警机的水平又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初步构建了我国的空中预警体系。

上述系列预警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航空主战装备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同时也使航空工业在预警机领域的研制能力完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空中预警体系是未来战争体系的核心,预警机的研制不仅为军队提供了国防建设所急需的关键大型装备,也锻炼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技术队伍,培养出了大批技术专家、业务骨干、管理人才,成为带动预警机发展的生力军;建设了一批技术先进的基础设施,从整体上提高了航空、电子行业的技术实力。同时,也为后续型号研制积累了宝贵经验。空警2000的研制成功,还为我国民用大飞机的研制奠定了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

大型运输机一般指的是具有洲际运输能力的战略运输机,这类飞机的特点是载重能力强、航程远,起飞重量大多在150吨以上,载荷超过40吨,能够实施空降、空投和快速装卸, 能够在运力本土的大中型机场起降, 必要时可以在野战机场部署。

这些特征,决定了大型运输机在现代战争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兵员、武器装备和其他军用物资快速运送到前线,确保部队战略机动、战术投送的规模化和突然性。在海湾战争及其之后的多次局部战争中,作为世界大型军用运输机保有量最多的国家,美国平均在每次战争中动用的大型军用运输机超过1.5万架次,有25%以上的作战物资通过大型运输机完成运输机动,有超过30万的作战人员通过大型运输机完成运输机动。而在最近几年的叙利亚冲突中,俄罗斯在短短一周之内就在叙利亚完成了人员与装备部署,其中包括大型的防空导弹设备也是由大型运输机运送部署。在全球范围内,能够独立研制大型运输机的国家只有美国和俄罗斯,而欧洲多个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组成联合团队进入大型运输机领域,这构成了世界大型运输机的前三强。

直到20世纪末,我国的军用运输机还是仍然以中型和小型运输机为主。运7运输机的最大起飞重量只有21.8吨,基本不具备中型装备的跨区机动运输能力。运8飞机作为我国军队装备的主力运输机,最大载荷也只有20吨左右,只具备人员跨区运送能力和轻型车辆装备的空运能力。基于运8研制的运9,服役之后改变了中国空军只靠运8飞机完成中程空运的历史。

在国家安全利益和军队使命任务不断拓展的当下,如何提升空中战略投送能力,成为人民空军战略转型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没有大型运输机, 我们的空军永远称不上战略军种。

2013年1月26日,运20首架机在阎良成功完成首飞,世界大型运输机序列里第一次有了中国制造,而在这之前,它已经悄然孕育了6个年头。这一年的12月,运20的第二架原型机成功在西部某试飞中心进行了首飞,从首架原型机首飞到第二架原型机首飞,运20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表明其各项关键技术更趋成熟, 也表明研制工作非常顺利。2016年7月6日,空军首批运20飞机授装接装仪式举行,中国自主发展的运20飞机正式列装空军航空兵部队,标志着空军战略投送能力迈出关键性一步。

2007年立项,2013年首飞,2015年转战南北试飞定型,2016年正式列装,运20走出了一条我国自主创新研发大飞机的成功之路。大型运输机研制过程所凝练的大情怀、大奉献、大跨越、大协同、大运载,深刻诠释了航空工业敢于破解时代命题的决心、勇气、智慧。

运20大型运输机不仅仅是一个机型,更是一个优良的平台,基于这个平台还可以研制各类特种机型,对于大国战略空军的建设,这些领域绝对不能出现短板。


从提供装备到提供能力

现代化的航空装备,为我国空中作战力量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必要条件,然而现代化的航空装备如何转化为现代化的战斗力,则取决于人。除了主力作战装备之外,航空工业自诞生之初就非常重视为军队提供符合需求的训练装备,航空工业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就是初教5教练机。在此后的发展历程中,航空工业形成了以初教6为代表的初级教练机、以K8系列为代表的基础教练机、以L15系列为代表的高级教练机的体系化教练机货架产品谱系,累计向军队交付5000多架飞机。

20世纪90年代开始,第三代战斗机乃至更高性能主战装备的采购维护费用与军费总额限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在满足主战装备不断提高的训练要求的同时降低整个战斗机飞行员训练体制的训练成本,一些国家开始发展新一代高级教练机,比如俄罗斯的雅克-130、韩/美联合研制的T-50、意大利的M-346等。新一代高级教练机出现, 一方面是强国军队纷纷“退役二代、换装三代、发展四代”,主战机队发生质变的同时,军费紧缩又要求保规模,节省战斗机寿命。其次是三代机大量、普遍装备,意味着三代机平台技术、数字电传飞控、数字化综合航电、数字化控制发动机等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安全性和成本已经可以控制到允许在高级教练机上使用的程度。最后是新的使用要求,如面向未来主战装备培养人才的优良教学功能和环境、教练/作战/保规模一体化使用需求等等, 都不是在传统的二代机平台上发展的教练机所能完全满足的。

面向未来的高级教练机,既有先进战斗机的机动性,又有教练机的低速安全操纵性,当高级教练机具有与作战飞机相似的飞行性能和机动性时,就可以加深学员对训练任务,乃至未来作战任务的了解。此外,面向未来的高级教练机还可以低成本复现先进战斗机的系统功能。先进战斗机的系统功能很多需要高性能机载设备的支持,但是高级教练机是有可能做到低成本的。

如果说从单一装备到体系化发展是一场装备的变革,那么,从装备到军事飞行综合训练系统则是一场“以人为中心”的变革。从关注装备到关注人,关于人与装备的融合,是训练理念根据未来战争特点进行的重大转变。军事飞行综合训练系统的发展要想符合作战需求, 符合各国军情,就必须首先考虑作战人才培养效果,考虑教学特点和学员学习效果,并“基于效果”创新训练模式和手段,“基于效果”创新发展军事飞行综合训练系统。

L15高级教练机作为航空工业第一次与世界同步研发、同步推出、同台竞技的世界级高端教练机产品, 不仅能够满足先进战斗机飞行员的培养需求,极大地提高第三代、第四代战斗机飞行员的飞训水平,更可为不同国家提供教练、作战兼顾的先进任务平台。这型采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理念设计的中国高端教练机一经诞生,便被外媒称“中国新型L15教练机登上了世界舞台”, 自此,中国的教练机产品真正实现了从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的跨越。




基础研究走在前面

军队的所思所想,就是航空工业的所作所为,而如何实现这种转化, 基础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代基础,一代装备,支撑航空装备的研制和生产,是航空基础技术的重要使命。航空基础技术在整个航空武器装备研究过程中占据着先行性、基础性地位,直接关系到装备的战技/性能指标的实现。航空基础技术的跨越性和颠覆性创新,为航空武器装备设计和研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模式,引领航空武器装备的性能提升和更新换代,推动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重大变革,促进飞行器的跨代发展。每一次飞机型号跨越发展的背后都有坚实基础技术的支撑。

1956年11月, 航空工业刚刚实现从维修到制造的转变,便开始对未来基础科研能力建设进行规划。按照当时提出的规划,航空工业计划从“二五”开始,建设航空材料、航空工艺与生产组织、飞行试验及设备、空气动力与发动机4个科学研究机构。1960年2月20日,我国第一座超声速FL-1风洞在沈阳空气动力研究院建成并投入使用。该风洞被誉为“功勋风洞”,为数以百计的产品进行了数万次的风洞试验。到1981年为止,已为航空和航天事业的68项产品做了57230次气动力吹风试验。也是在这一年,上级领导机关批准航空工业开始建设轮毂刹车、电气系统、燃油附件等相关研究所。

尽管航空工业长期以来都很重视基础研究能力的建设,但是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航空基础技术研究一直都比较薄弱。 改革开放后,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航空工业历史性地提出要“科研先行”,开启了我国航空科研的新篇章。此后,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航空科技发展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先期技术开发、演示验证到工程发展的科学路径。航空科研投入也从完全依靠国家转变为国家投入与自筹并重。早在1985年,航空工业就设立航空科学基金, 支持在新的科学技术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探索研究,这也是我国设立最早的科学技术基金之一。通过自筹资金, 航空工业针对部队装备建设急需,加强基础研究和项目预发展,开展了以“鹘鹰”“翼龙”等为代表的重点项目研制,提前突破关键技术,为国家立项节约时间,探索了航空装备加快发展的新途径。仅近5年来,航空工业通过设立航空科技创新基金,累计投入数十亿元,支持各类科研项目500多项,在航空科技前沿领域与国外强者展开竞赛,一些领域已有重大突破。

在科研实施和试验手段方面,航空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构建了由航空研究院、27家科研院所、46家国防及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7家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和2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组成的高水平研发体系,形成了能满足风洞、强度、结构等航空试验的基础设施。在研制手段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手工绘图和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研制方式,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建设了多项目并行协同数字化平台,建立了异地多厂、所协同研制体系,构建了从需求、设计、制造、试验等全过程的三维数字化应用体系,使研制模式向大系统集成、高度并行和多组织协同转变, 极大提升了型号研制的效率和质量。以某项目为例,部装周期缩短1/3以上,装配不协调问题减少70%以上, 研制整体进程大幅缩短。由于成效卓著,工信部在航空工业设立了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创新体验中心”与“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软件研发基地”。

在实验设施建设方面,航空工业相继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试验技术国际一流的全机静力/疲劳试验室, 建成FL-10、FL-62风洞和气候实验室等一批基础科研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特别是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气候环境实验室,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实验室启动联合调试开始后, 实验室大、小环境室相继完成极限高温工况、极限低温工况以及温湿工况调试。调试数据表明,实验室温度控制精度、温度波动度、温度场均匀性、制冷和加热设备能力、舱体密封性等指标均满足或优于设计指标要求,完全实现了实验室设计目标及批复的实验室建设技术指标。2018年12月, 在气候环境实验室小环境室内,以某型飞机结构平台为试验对象,完成了高温稳态工况、湿热工况、低温稳态工况和降雪工况等4项能力验证试验。能力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实验室环境模拟系统、配套设施及结构、动力系统的各项功能和性能均满足设计指标。

在通用技术基础的条件建设方面,航空工业综合所研制的国内首台电动三轴六自由度振动试验系统,满足了高性能多轴向复杂振动环境模拟需求;建设的40立方米大型快速温度变化试验箱,为航空武器装备系统级可靠性试验提供了利器。航空工业计量所研制了一系列几何量标准装置,为数字化制造技术提供有力的计量保证;建立了国内最完备的动态温度和流速校准风洞群,解决了航空发动机、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试验中准确测量的难题;研制的一系列振动冲击标准装置,覆盖振动、冲击领域全参数、全量程,完全可以满足国防武器装备对结构完整性、可靠性等计量需求;正弦、脉冲、阶跃等不同激励类型的动态压力校准装置,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

在计量与测试领域,建立了包括两项国家副基准在内的79项国家/国防最高计量标准,占国防最高计量标准数量的1/4, 拥有800余项计量校准/检测能力;业务覆盖全国5000余家单位。积极开展动态测试与校准、纳米测量与校准、飞秒激光测量、非接触测量等前沿技术研究, 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同台竞技。研制出我国首台大范围计量型纳米三维测量机及多种先进纳米测量传感器,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纳米尺度的精准测量。在重力加速度量子测量、双飞秒激光频率梳远程测距、非接触测量、北斗接收机及航姿测量系统动态校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忠诚奉献 逐梦蓝天

70年风雨兼程,一代代航空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记创业之初便凝结而成的初心和使命,紧紧跟随和把握航空工业发展的大趋势,为之奉献一切乃至生命也在所不惜。

70年艰苦创业,航空工业从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发展成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从维修到部件制造,而后整机制造,再到实现自主研制,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将一个个曾经的遥不可及变成了展现在国人眼前的成果。

70年沧桑巨变,走过了70个春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风华正茂,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每一步都走的自信从容。航空工业,在新中国强起来的征程中,将会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站在新的起点, 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辉前景,面向世界航空业发展的大潮, 面向国家重大装备需求,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要多。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航空人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建设航空强国为使命, 精准把握军队战略转型的新需求,牢固树立“坚守航空工业制高点、支撑大国强军战略”的大局观,秉承“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 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

上一篇:壮哉航空与国同行

下一篇:紧跟时代律动实现全新跨越